颈椎病

作者:

访问量:2515

发布日期:2013-01-04 18:03:44

1. 颈椎病发病机理的临床研究
    颈椎病的发生颈椎退变是基础,外感风寒湿为诱因:颈椎是脊柱中最灵活的一段,尤其是4、5和5、6颈椎间活动度较大,在力学上很不稳定,所以容易发生退行性改变。首先是颈椎间盘退变,有研究表明,男性从11~19岁始,女性从21~29岁始,椎间盘就开始退变。由于椎间盘退化间隙变窄、小关节移位等原因,导致颈椎生物力学平衡遭受破坏时便可能产生颈椎病,表现神经根、脊髓、椎动脉受压症状。所以,颈椎病的发病颈椎退变是基础,感受风寒湿邪是重要的诱因。风寒湿致病可导致颈部肌肉血管痉挛,日久又可加速颈椎退变。当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在内外因素作用下,并累及相应部位时,即可导致颈椎病的发生。
    风寒湿痹着,肝肾内亏是颈椎病的的发病因素:风寒湿痹着为其标。风寒湿邪痹着筋骨络脉,致筋骨受损,络脉瘀阻,临床表现为畏寒,头痛,遇风尤甚,颈项僵直或疼痛,肩背部酸痛,阴雨天加重。而病程缠绵,则与“湿性粘滞”特点相符,本病应属“冷风顽痹”范畴。肝肾内亏为其本。肾主骨,肝主筋,若先天禀赋不足,肾精亏虚无以充养骨髓、脑窍,则见头昏、头痛、耳鸣、耳聋、眩晕,甚者昏厥、视物模糊;肝之阴血不足则筋力不健,运动不利,颈项僵硬或疼痛,转侧不利,上肢麻木,手指动作不灵活。总之,颈椎病的发生,外因责之于外感风寒湿邪,内因责之肝肾亏虚。若肝失藏血,肾精亏虚,致肝肾亏损,气血瘀滞,筋脉失于濡养,腠理空虚,更易招致风寒湿邪客于筋骨经脉而发病。颈椎病因肝肾内亏,气血不足,腠理空虚,风寒湿邪痹着,日久伤及筋骨、脉络,致气血瘀阻,筋骨受损而发病。本病病位在筋骨,病理重点为筋骨受损、气血瘀阻,病理性质为正虚邪实或虚实夹杂。
    本虚标实是颈椎病的发病机制:颈部是气血、筋骨肌肉等综合枢纽,上撑头颅,下辖整体,活动频繁,颈椎有“旋台骨”、“玉柱骨”、“天柱骨”之称。颈椎病其内在因素乃正气不足、肝肾亏虚,外邪风寒湿乘虚而入,导致气血瘀滞,造成经脉气血阻塞不畅而发病。该病多因于劳损,往往为持久工作,不注意劳逸结合所致,因而伤及阳气。劳损之虚,涉及元气之伤,使经脉之气不及贯串,气血濡养之功,失其常度。盖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,主四肢;肝肾为先天元气之所系,主筋骨。脾胃不和,肝肾失调是根本。固该病之因或有寒湿、或有瘀血,或有风湿、或有瘀积、或有滞气,皆标也,脾肾两虚其本也。
    颈椎病的发生与上胸段的退变关系密切: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颈椎病,发现大部分颈椎病患者,同时有上胸段的竖脊肌、菱形肌的损伤、退变,胸椎3、4、5、6超过10度以上的侧弯(正常人胸椎有3~5度向右侧弯)。临床治愈的病例中,颈椎曲度改善,胸椎的侧弯也同时改善。颈椎病的病因主要是胸背损伤。胸椎旋转侧弯,继发颈椎旋转、侧弯、关节紊乱、椎间盘突出、椎动脉扭曲等引起系列颈椎病症状体征。
2. 颈椎病诊断分型的临床研究
(1)颈椎病中医证候诊断的临床研究
    颈椎病中医证候诊断分为气滞血瘀型、风寒湿阻型、肝肾不足型、气血亏虚型等四型。
    气滞血瘀:多因颈部肌肉过劳致气血凝滞,经络遏阻,不通则痛,症见颈项肩臂刺痛,痛有定处,伴上肢麻木,伏案劳作后症情加重,舌紫暗,脉弦。
    风寒湿阻:多为睡卧当风或寒湿雨淋等外感风寒湿邪所致,外邪阻滞经络,气血不和,营卫不得宣通。症见颈项肩背疼痛,颈项强直,伴上肢串麻,或头痛头重,恶寒拘急等,舌淡红,苔薄白或白腻,脉弦紧或弦滑。
    肝肾不足:眩晕时作,耳鸣耳聋,失眠多梦,肢体麻木,舌红少津,脉弦细。
    气血亏虚:头晕目眩,面色无华,倦怠乏力,心悸气短,舌淡苔少,脉细弱。
    临床上,亦有学者将颈椎病中医证候诊断分为风寒入络型、肝阳上扰型、气滞血瘀型、脾肾两亏型等。
    风寒入络型  因正气不足,卫外不固,风寒湿邪,乘虚而入,阻滞经络气血而发病。症见颈项强痛,活动不利,肢体酸冷,得温则舒,肢端麻痛,或者肌肉萎缩,指趾麻木。舌质暗,苔薄白,脉沉弦或沉迟。
    肝阳上扰型  乃素体阳盛,肝阳上亢;或长期郁怒,气郁化火,肝阴暗耗,风阳升动,上扰清空;或肾阴素亏,肝失所养,肝阴不足而致。该型有的单纯由肝阳所致,多见的是风邪夹肝阳,或风邪引动肝阳而致。症见眩晕头痛,颈项疼痛,目赤口干,耳鸣多梦,急躁易怒,舌红苔黄,脉弦数。
    气滞血瘀型  多因颈部外伤或损伤,筋脉受损,血瘀局部,气机不利而发病。症见颈项肩臂刺痛,痛有定处,伴上肢麻木,伏案劳作后症情加重,舌紫暗,脉弦。
    脾肾两虚型  常因久病体弱,肾精亏损,脾气虚弱,经络痞塞,筋肉失养而致。症见颈项腰膝酸软,四肢不举,筋脉弛缓,肌肉萎缩,下肢萎废,苔薄腻或厚腻,质淡体胖,脉细。诸老认为颈椎病脾肾亏虚乃其本,此型乃久病脾肾亏虚较甚之征。
    (2)颈椎病西医诊断的临床研究
    颈型颈椎病:头、颈、肩疼痛等异常感觉,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。椎间孔挤压试验、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。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。
    神经根型颈椎病:具有较典型的神经根性症状,如麻木,疼痛,且范围与颈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。椎间孔挤压试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。X线片显示颈椎曲度改变、不稳或骨赘形成、椎间隙狭窄。临床表现与X线片的异常所见在节段上相一致。
    椎动脉型颈椎病:颈性眩晕、猝倒发作。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。X线片显示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。确诊本病,应结合椎动脉造影检查。
    脊髓型颈椎病:临床上有脊髓受压表现,分为中央及周围两型。中央型症状从上肢开始,周围型症状先从下肢开始,又分为轻、中、重三度。X线片显示椎体后缘多有骨质增生,CT或MRI显示椎管矢状径狭窄,脊髓受压。
    交感型颈椎病:临床表现为头晕、眼花、耳鸣、手麻、心动过速,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。X线片有失稳或退变,椎动脉造影阴性。
    混合型颈椎病:临床上常见的2种或2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的颈椎病,多见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同时存在的颈椎病。
3.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颅超声多普勒检查的研究
    方法:采用德国EME公司2020型彩色经颅超声多普勒诊断仪,脉冲探头为2MH2,经枕窗探查患者双侧椎动脉,基底动脉的频谱Vs、Vm、Vd、PI,由仪器自动计算结果。颈椎检查:摄颈椎正侧位及左右斜位片,观察生理性前凸、椎体骨质、椎间隙、椎间孔、钩突关节等解剖结构。 
    结果:TCD异常95.2%(61 64),单侧VA血流异常53.12%(34 64),双侧VA异常23.43%(15 64),VA合并BA异常18.75%(12 64)。颈椎片结果: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(57例),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(60例),椎间隙狭窄(38例),钩突骨刺形成(12例),项韧带钙化(17例),椎间盘突出(8例)。
    中老年性眩晕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硬化为其发病的主要原因,与颈椎病有密切关系。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最常见原因为颈椎退行性变,即颈椎病,临床上以椎动脉型颈椎病为最常见。在颈椎病患者中,约有1 /4左右患此症。主要病理改变为颈4~5,颈5~6椎体水平的钩椎关节有向侧方增生的骨刺或后伸性椎体半脱位,致使上关节突向前滑脱,关节突骨刺及后侧型颈椎间盘突出亦可见。上述改变可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,致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发生痉挛,或直接压迫椎动脉使管腔狭窄或闭塞,从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,如眩晕、头痛、视觉障碍等。少数患者可有发作性意识障碍,多于颈部过度旋转或伸屈时发生。个别患者可突然出现四肢麻木、无力而跌倒,即猝倒发作。本组患者均为卧床、起立或头部体位改变时出现眩晕发作,视物旋转,恶心呕吐。平素有颈部疼痛、僵硬感。TCD对颅内外大动脉疾病的检测及分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。本组中TCD检测异常率为95.2%,单侧椎动脉异常为53.12%,双侧异常23.43%,椎动脉并基底动脉异常18.75%。主要表现为血流速度降低,低于正常对照组,与文献报道相一致。频谱多表现为波幅低、呈园顶或平顶波。颈椎片主要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,颈椎前或后缘骨刺形成,颈5~6或颈6~7椎间隙狭窄,部分有项韧带、后纵韧带钙化。颈椎改变与临床症状轻重多不相一致。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,既往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,缺乏客观证据。颈部CT或MRI可提供较为可靠的诊断依据,但费用高,难以广泛和重复使用。TCD检查具有无创伤,安全、高灵敏度及可重复检查等优点,便于临床广泛应用,可较准确地判断缺血程度、受损的血管及预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作,为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。
4.四指推法为主推拿治疗颈椎病的研究
    在对颈椎病治疗项目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,我们对其治疗方案亦进行一系列的深化和提高推拿疗法,确立了颈椎病的基本分型和治法,并得到同行的认可。在基本治法方面,以舒筋通络,活血止痛,理筋整复为主要治则。循颈项部、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取穴,并施以四指推法、点按法、拿法、揉法、拔伸法、摇法、扳法等,疗效显著。而在分型论治方面,根据常见颈椎病的分型,结合中医推拿自身特色,创造性的将穴位疗法渗透其中,同时结合经过多年临床摸索确定的治疗颈椎病的中药协定方剂,此部分已编入教材,应用于各中医类大专院校的日常教学。
    四指推法为主推拿分型论治各型颈椎病:治疗原则以舒筋通络,活血止痛,理筋整复为主,选取颈项部、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,取风池、风府、夹脊、肩井、曲垣、天宗、肩中俞、肩外俞、缺盆等穴。手法选取四指推法、点按法、拿法、揉法、拔伸法、摇法、扳法等。患者坐位,医者施四指推法于颈项、上背部,配合拇指点按风池、风府、夹脊、曲池、天宗、肩中俞、肩外俞、缺盆等穴。施拿法于肩井、风池和两侧项肌。一手托患者下颌,一手按扶后枕部,拔伸颈椎。施掌根揉法于颈背及上背部。施掌振法于大椎穴,以局部透热为度。摇颈椎,幅度由小渐大。酌情施颈椎斜扳法、定位扳法或侧扳法。分型论治:颈型颈椎病基本治法酌情加减。神经根型颈椎病加四指推法或滚法治疗上肢部,配合点按极泉、曲池、手三里、小海、阳溪等穴,拔伸颈椎及指间关节,搓肩及上肢,抖上肢。脊髓型颈椎病:加沿督脉、膀胱经自上而下施滚法和四指推法,配合点按背俞穴、环跳、风市、委中、阳陵泉、承山等穴。交感神经型颈椎病:加点按心俞、肺俞、膈俞、肝俞,揉天突、膻中,擦两侧膀胱经。椎动脉型颈椎病:加按揉太阳、印堂、头维、率谷、翳风等穴,抹前额,扫散头部胆经,拿五经,重按风池、风府。近五年来,四指推法为主推拿分型论治各型颈椎病患者3000余例,近期临床治愈好转率达85%。
5.整脊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研究
    整脊手法配合药物颈枕治疗颈椎病 (1)理筋放松手法:患者端坐位,术者立于患者身后,以滚法顺肌纤维方向疏理放松两侧斜方肌,着力透达肌层,反复多次,使皮下组织舒展,患者感觉舒适。以拇、食二指按揉颈肌自风池穴向下沿脊椎两侧至两侧肩胛骨内上角,力量由轻到重,以患者能耐受为度。用拿捏手法对称提拿两侧肩井穴,适度对紧张挛缩一侧肌肉组织行弹拨手法,以松解肌纤维间粘连,并掌按放松之。点风池、天宗穴,酸胀为度。虚掌扣击颈肩背部。手法操作时间约10分钟左右。(2)提项旋转法:以一手托住患者下颌,一手托住后枕部,使患者头部呈自然放松位,先轻轻左右摇晃,然后托提头部向上并逐步加大转动范围,先旋转至一侧接近生理限度时,再以适当力量继续旋5°~10°,通常可闻及颈后小关节弹响声,预示着椎间关节紊乱得以纠正或局部粘连获得松解,患者即感到有一种解除交锁的轻松感。对侧亦以同样方式提项旋转。(3)推棘旋扳法:首先以两指触摸法结合颈椎正位片确定偏歪之棘突,在理筋放松手法的基础上,侧重于纠正偏歪棘突。患者头颈位于轻度前屈位,术者立于一侧,以一手拇指顶按偏歪之棘突,另一手掌托住患者下颌,先轻轻旋转放松,手下无抵抗感时再加大旋转角度,至活动极限时稍作旋扳动作,另一手拇指则同时向对侧推顶偏歪之棘突,可闻及颈后小关节弹响声,但不宜刻意追求弹响声而加大旋扳力度。(4)药物颈枕:以灯芯绒布为面料,制成长38cm,直径10cm的长圆形枕套,内以同样长度,边长8.5cm的三角形柱状泡沫塑料为内芯,以增加弹性,在枕套与内芯间充填18味经过加工、粉碎成粗未状的中药。依据患者耐受程度和不影响睡眠为原则,通常可选择3种方式:1单独使用药物颈枕;2药物颈枕之头端置一薄枕(高度不超过颈枕);3药物颈枕置于原来枕头之上。治疗结果:治愈139例,占74.73%;好转43例,占23.12%;未愈4例,占2.15%。总有效率达97.85%。
    脊柱微调手法治疗各型颈椎病疗效观察  (1)定位:对比颈椎两侧肌肉紧张程度,再从上到下触摸颈椎横突后结节,确定病变的相应横突后结节。(2)软组织放松方法:患者取坐位,先在颈椎患侧用一指禅或者四指推由上向下反复 多次进行放松,然后在患椎横突后结节附近用弹拨手法治疗,总时间约10 min。再按揉肩井、肩中俞、肩外俞各1 min。(3)脊柱微调手法  医者用大拇指沿着乳突后方顺势而下触摸横突后结节,其向后突起且有压痛者即为有旋转错位的颈椎节段。接着用一侧拇指顶住患椎横突后结节内下侧 ,另一手掌根托住患者的下颌支及颞枕骨下缘。然后托下颌部之手向上牵拉,并使头部缓缓朝对侧旋转约10°后,待患者颈部肌肉放松后再突然加大头颈部运动幅度3°~5°,同时拇指将患椎横突后结节向上向外顶推即可。上述治疗每推拿治疗5次,作脊柱微调手法1次,推拿10次(含脊柱微调2次)为1个疗程。结果:经2个疗程治疗后,在神经根型患者中,总有效率为98.6%,其中治愈12例,治愈率17.1%,有效57例,有效率81.4%,无效1例,无效率1.4%;椎动脉型总有效率100%,其中治愈8例,治愈率为19.5%,有效33例,有效率为80.5%,无效0例;交感型总有效率90%,其中治愈1例,治愈率10%,有效8例,有效率为80%,无效1例,无效率为10%。
    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 (1)松解手法:患者侧卧位,棘突偏凸侧朝上,颈部肌肉放松,颈肩部铺以治疗巾。医者站于其头侧,以滚法、四指推法、拿法、点按法等放松颈肩部肌肉,使颈肩部肌肉张力降低。(2)整复手法:①侧卧位颈椎十字交叉旋转微调手法:患者侧卧于治疗床上,棘突偏凸侧朝上,颈部肌肉放松。医者站于其头侧,以一侧拇指自上而下顶住患者错位颈椎偏凸之棘突,另一手拇指自后向前抵住下一椎(或上一椎)之同侧上关节突,两拇指成“十”字形垂直交叉关系。医者两拇指分别按压棘突向下,关节突向前上移动,使错位节段被动旋转5°左右,觉患者颈部肌肉放松,与医者手法操作协调的前提下,突然加大拇指顶推力量,扩大节段旋转运动幅度3~5°即可整复。本法适用于旋转型错位。②坐位上颈椎旋转微调手法:患者坐于方凳上,颈部肌肉放松。医者站于其背侧,以一侧拇指顶住患者错位颈椎对侧(棘突偏歪侧的对侧)后凸之关节突内下侧,另一侧手掌托住患者患侧下颌支及颞枕骨下缘。医者托住患者头颈之手先将其向上提托,在对患者头颈施加纵向拔伸力下引导患者头颈向患侧旋转10°左右,觉患者颈部肌肉放松,与医者手法操作协调的前提下,突然加大头颈旋转运动幅度3~5°,拇指同时向上、向外推冲关节突,即可整复。本手法适用于第一到第三颈椎旋转型错位。③侧卧位颈椎前后交错旋转微调手法:患者侧卧于治疗床上,棘突偏凸侧朝上,颈部肌肉放松。医者站于其头侧,以一侧拇指自前向后顶住患者错位颈椎凸起之横突前结节,另一手拇指自后向前顶推下一椎(或上一椎)之同侧横突后结节,两手拇指成前后相对剪切交错关系。医者先以两拇指分别顶推组成同一活动节段的相邻颈椎横突,使错位节段被动旋转5°左右,觉患者颈部肌肉放松,与医者手法操作协调的前提下,再突然加大拇指顶推力量,扩大椎骨旋转运动幅度3~5°,即可整复。本手法适用于寰枢关节旋转型错位及颈2、3和颈3、4节段旋转型错位。(3)整理手法:四指推法、拿法、点按法等。每周治疗3次,6次为1疗程,1个疗程后统计治疗效果。治愈22例,占23.16%,显效24例,占25.26%,好转39例,占41.05%,无效10例,占10.53%,总有效率89.47%。